
文 | 新质动能,作者|allinone、沛林,编辑|沐风
暴跌63.6%!这是10月份在中国区的销售成绩单。
不仅是中国市场,特斯拉在全球多地市场份额加速流失:
瑞典市场暴跌88.7%,德国和英国这两个核心市场出现约50%负增长,挪威等多国销量腰斩,西班牙市场在整体电动车销量激增119%的形势下,特斯拉逆势下滑30.6%。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季节性波动,更像是对埃隆·马斯克激进战略的一次市场清算。
当马斯克将公司未来押注于AI、Robotaxi和Optimus的宏大叙事时,新能源汽车日益老化的产品线和迟滞的本土化进程,开始侵蚀这家电动车巨头的商业基石。
这场全球性的销量雪崩,迫使这位曾经的科技狂人放下身段,亲自深入研究中国消费者的用车习惯,为他的FSD(全自动驾驶系统)在华落地而奔走。
冰封十月,销量暴跌
2025年10月,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交出的成绩单,堪称灾难。
当月零售销量26006辆,这个数字不仅较9月的71525辆暴跌63.64%,也远高于2024年同期(43.9%)和2023年同期(34.2%)水平,创下近三年最差纪录。
这导致特斯拉在中国新能源市场的排名从第7位断崖式跌至第27位,市场份额从5.5%骤降至2%,直接从领跑者跌出了主流阵营。
具体到车型,作为销量支柱的Model Y销量跌至19488辆,环比暴跌62%,创下自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而Model 3的表现更为惨淡,销量仅6518辆,跌幅高达68%。这两款曾经叱咤风云的明星车型,如今成了拖累整体表现的罪魁祸首。
这场寒潮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席卷全球的系统性崩盘。
2025年10月,欧洲电动汽车总销量约为37.27万辆,实现了36%的同比增长。然而,特斯拉在欧洲市场整体注册量却同比下滑36.3%。
其中,瑞典仅注册了133辆新车,暴跌88.7%,创下历史最差记录;英国、德国、挪威、荷兰、意大利的销量直接腰斩。
更明显的是西班牙市场,在整体电动车销量激增119%的大好形势下,特斯拉却逆势下滑30.6%。这一反差再次揭示了一个事实:不是市场不行,是特斯拉的产品竞争力出了问题。
法国是唯一的例外。特斯拉10月在该市场的注册量增长2.4%,但这一增幅是建立在极低基数之上——2024年10月销量曾较上年同期下跌47%。今年前10个月,该公司在法国的注册量仍下降30%。
眼下这场全球市场的销量下滑,已经不能用正常波动来解释了。当各个主要市场同时亮起红灯,曾经的明星车型全面哑火,其核心原因在于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全球最大的两大电动车市场——中国和欧洲,它同时遭遇了本土围剿与产品老化的双重夹击。
市场为何对特斯拉说不?
在中国市场,竞争对手的围剿是造成市场份额断崖式缩水的最主要因素。
以比亚迪和小米、理想等为代表的本土新势力,正以惊人的速度迭代产品,它们推出的车型不仅覆盖了从低端到中高端的全部价格区间,更在内饰豪华度、智能座舱体验以及360度全景影像等配置上,全面超越了多年未变的Model 3和Model Y。
本土产品全方位的技术溢出,让特斯拉的经典车型显得陈旧而缺乏诚意。
价格上,特斯拉也没有优势。
尽管特斯拉也通过降价应对价格战的内卷,但其产品更新的迟滞,使得消费者正迅速转向那些在相同价位提供更多功能和更丰富配置的本土品牌。
而在欧洲市场,因产品老化和价格不香而劝退消费者的情况同样在发生。
欧洲本土品牌如大众和强势入侵的中国品牌例如比亚迪,因为产品创新和性价比高正在快速抢占市场份额。而特斯拉激进降价策略,严重损害了其二手车的残值,这使得潜在买家在购车时充满犹豫,进一步抑制了新车销量。
除此之外,欧洲销量降低,马斯克本人要承担直接责任。
马斯克多次公开表态支持极右翼政党及发表争议言论,在推崇环保和社会价值的欧洲,直接引爆了部分消费者的反感和抵制运动。
在英国,有一份针对电动汽车车主和计划购买电动汽车的消费者的调查显示,59% 的现有车主和潜在买家表示,马斯克的行为让他们对特斯拉望而却步;61% 的现有电动汽车车主和 56% 的潜在买家表示,他们愿意考虑购买中国制造商生产的电动汽车。
在某些欧洲城市,特斯拉经销店甚至遭遇纵火或涂鸦,这标志着马斯克的个人行为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风险,疏远了大量潜在客户。
马斯克的战略大挪移
面对全球市场的全面溃败,特斯拉为了在短期内注入新鲜感,在欧洲推出了改款Model 3(Highland),并在中国市场推出了如六座长轴距Model Y L等特定变种。
与此同时,特斯拉内部经历了高级管理层的震荡和离职潮。
Cybertruck兼Model 3项目负责人Siddhant Awasthi,和Model Y的项目经理Emmanuel Lamacchia,在11月同时官宣离开了特斯拉。这既可能是危机下的内部混乱,也是马斯克为应对全球性挑战而进行的组织结构重塑。
长期策略方面,在产品端,特斯拉正在加速基于全新低成本平台开发平价车型E41和D50。这被视为是夺回入门级市场、对抗中国本土性价比品牌的唯一钥匙。
但真实情况似乎并不顺利。据报道称,新车型量产进度可能比最初预期要慢,为这场反击战带来了不确定性。
在技术端,马斯克本人亲临中国,核心任务便是推动FSD(全自动驾驶系统)的正式落地。一旦FSD能够在中国市场获得监管批准并大规模普及,它将成为特斯拉对抗中国智能汽车的技术差异化武器。
FSD在中国已经部分获批,并于2025年2月开始向中国客户推送名为“城市道路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的软件更新。
但其功能并非完全自动驾驶,而是与北美市场有区别的进阶辅助驾驶功能。对此马斯克的回应是,他预测FSD的全面批准可能将在2026年2月至3月实现。
马斯克画的饼,还不止这些。
面对传统汽车业务表现持续低迷的现状,他果断将全球的目光和投资人的焦点,从汽车本身转移到更具想象空间的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和Optimus(人形机器人)上。马斯克万亿美元薪酬方案的最大依仗,也是人形机器人。
“特斯拉的未来,是以AI和机器人为核心的科技公司。”马斯克在11月的股东大会上如此说道。
虽然Optimus的机器人产品Figure AI一毛钱营收也没有,但公司估值就已经高达近400亿美元。
这种高调的表态,更像一种危机转移策略,旨在将特斯拉定位为一家AI科技公司,从而维持其高估值,用未来的大饼,来对冲当前汽车业务的疲软。
马斯克接下来的任务,不仅要拉回特斯拉的销量,更需要完成公司从汽车制造商到AI服务商的战略转型。
曾把火箭送上天的首富,能否继续把自己吹的牛变成现实,还有待市场验证。
垒富配资-垒富配资官网-配资牌照查询-配资好评炒股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