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山南麓、雁栖湖畔的北京市怀柔区,不仅是首都北部的生态屏障与对外交往示范区,更是一片教育创新的热土。近年来,北京市怀柔区以“三长”机制——法治副校长、科技副校长、艺术副校长为核心,系统构建起“法治筑基、科技赋能、艺术润心”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新生态,不仅塑造了秩序、智慧、雅致的校园文化,更实现了“1﹢1﹢1>3”的育人效应,为培养德法兼修、创新精神与人文素养并重的新时代接班人奠定了坚实基础,绘就出一幅区域教育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图景。


法治筑基:从“形式覆盖”到“实质效能”
青少年法治教育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基石,也是培养新时代公民法治素养的关键环节。怀柔区教委深刻认识到,法治教育不能流于形式,必须扎根深处。为此,联合区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公安分局等部门协同推进,系统性构建了法治副校长工作机制。
全域覆盖,构建专业履职队伍。区教委围绕“全覆盖、强专业、重实效”的目标,累计遴选了154名政治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热心教育事业的法治工作者,担任全区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法治副校长。这支队伍实现了岗位的全域覆盖,确保了法治教育的触角延伸至每一个校园。为确保履职效能,区教委建立了“岗前培训、专题研修、实践指导、考核评价”的全链条机制,持续提升队伍的专业素养与履职能力,使他们从“法律专家”成功转型为“教育同行”。
多元滴灌,深耕法治信仰沃土。法治副校长们绝非“挂名虚职”,他们以“实”为效,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活动。
他们以主题宣讲播撒法治种子。检察官、法官、司法人员、公安干警借助情景模拟、案例解析、互动游戏等形式,累计开展宣讲140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3500余份,覆盖师生及家长约16万人次,将法治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田。
他们用沉浸实践培育学生素养。组织学生走进区人民法院、汤河口法庭,参观少年法庭、刑事审判庭;参观怀柔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依托实物展示、VR体验、案例互动、AI数字检察官等科技手段,已为300余名师生提供了全方位、沉浸式的法治学习体验,让法律从文本走向具象。
他们推动模拟演绎内化公正。为提高模拟法庭活动的专业性和规范性,法治副校长入校开展专业指导,围绕法律适用、庭审程序、证据质证等环节提出优化建议。活动开展以来,累计创作作品48部,参与师生620余人次,辐射中小学生超18000名。
协同聚力,构建长效普法格局。为持续提升普法工作质量,区教委分别与检察院、司法局、法院、团区委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构建以“法治专题课、法治必修课、法治实践课”为载体的多维普法矩阵。联合开展“法治阳光‘未’你护航”“小案大未来”品牌项目以及模拟法庭大赛等特色实践活动,持续整合教育资源、拓宽法治视野。2024年,怀柔区教委荣获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单位,标志着其法治教育从“形式覆盖”成功迈向“实质效能”。
科技赋能:从“资源引入”到“生态重构”
怀柔科学城的建设,为怀柔教育注入了独特的科技基因。面对科研资源与基础教育长期存在的壁垒,怀柔区坚持以机制创新破解难题,早在2019年便创新建立了“科技副校长”工作机制。
机制破冰,链接顶尖资源。区教委主动对接区域内的中国科学院大学、科研院所及高新技术企业,聘请专家教授担任中小学科技副校长,并于2021年实现全区34所中小学全覆盖。科技副校长们作为连接科学与教育的“关键纽带”,其职能从初期的“资源引荐”持续深化,全面参与到学校科学教育规划、特色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培养、研学实践设计与课题研究指导中,有效推动了科学教育从“活动化”向“课程化”“体系化”转型升级,实现了“科学家引领”与“学校主体”的有机结合。
多维实践,构建沉浸场景。科技副校长机制的活力,体现在其丰富多元、精准施策的实践路径上。
开展前沿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科技副校长通过入校开展科普讲座、主持开发科学课程等方式,将人工智能、航天科技、生命科学等最前沿的科技知识引入校园。截至目前,已有46期“科技大讲堂”面向全区及对口支援地区同步直播,近50万人次受益。
开展深度研学,引导学生思维创新。依托怀柔科学城独有的“大科学装置”集群,科技副校长积极推动高端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每年有4000余名学生走进中科院各研究所及“两弹一星”纪念馆开展深度研学。科学家变身“课外辅导员”,带领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
精准指导,赋能学生成长。科技副校长也是学校科学教育发展“智囊团”的重要力量。他们通过专题讲座、驻校指导、联合教研等方式,显著提升了区域内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成果涌现,优化融合生态。科技副校长机制的深入实施,有效激活了区域教育的内生动力。近两年,怀柔学子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465项、市级奖项1409项,连续五年荣获北京市“科学建议奖”。多所学校被评为“北斗科普基地”、“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和“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怀柔区接连承办“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空天科技体验与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2025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等高端科技赛事。更重要的是,该机制有效连接了教育链、人才链与科学城的创新链、产业链,初步形成了“科教研产”融合、城市与教育反哺共进的良性循环。
艺术润心:从“点缀补充”到“体系构建”
在科技之光闪耀的同时,怀柔区认识到,完整的人才培养离不开艺术的滋养与美的熏陶。自2022年9月引入首批11位来自爱乐乐团、中国音乐学院等院校的美育专家担任艺术副校长以来,怀柔区逐步探索出艺术教育新路径,并于2025年5月实现中小学校艺术副校长全覆盖。
合作升级,注入专业动能。2025年,怀柔区与中国戏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正式建立深度合作,标志着区域艺术教育资源得到了质的升级。中国戏曲学院选派14位艺术家组建专属团队,将传统戏曲的专业魅力带入校园;北京电影学院则依托自身学科优势,选派涵盖美术、戏剧、摄影等领域的专家教授,填补了校园在影视相关细分艺术领域的资源空白。
多维发力,构建美育新生态。一是做到课程体系化。艺术副校长结合学校文化与学生特点,开发校本课程。渤海小学将合唱、打击乐融入课程,北京实验二小怀柔分校构建了梯队式舞蹈团,中国戏曲学院艺术家推动多所学校开设戏曲赏析、基础唱腔课等;扩展了实践空间,艺术基地校累计开展200余次专业实践活动,覆盖上万师生。上千名学生在国家、市区级艺术展演中获奖,涵盖新增的戏曲、影视美术等领域。二是做到平台高端化。艺术副校长为学生搭建了高端展示舞台。怀柔三小合唱团举办北京国际电影节嘉年华专场演出、登陆国家大剧院;实验二小怀柔分校舞蹈团亮相北京国际电影节。三是做到资源协同化。艺术副校长推动校际联盟(如渤海小学与西城区志成小学)、开放高校资源(如北电虚拟实验室、摄影棚),实现了校企、校馆、校校多维度资源共享。
服务战略,实现科艺协同。艺术副校长团队,不仅深耕校园美育,更主动对接怀柔科学城建设战略。通过引入戏曲、影视类高端艺术资源,开展特色艺术活动,为科学家及科研工作者营造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的文化氛围,丰富了科学城的文化生态,实现了科技创新与人文艺术的深度对话与协同发展,为“百年科学城”注入了鲜活而持久的软实力。
融合共进,绘就怀柔教育新图景。法治副校长、科技副校长、艺术副校长,这“三长”的协同发力,是怀柔教育面向未来、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系统性布局。它超越了简单的资源叠加,实现了“1﹢1﹢1>3”的融合效应。
法治教育奠定了公民素养的根基,塑造了秩序的校园;科技教育点燃了探索创新的引擎,构建了智慧的校园;艺术教育涵养了温润丰盈的心灵,营造了雅致的校园。
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指向了培养德法兼修、创新精神与人文素养并重的新时代接班人的育人目标。这种机制创新,标志着怀柔教育正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迈向构建一个根基牢固、创新涌动、气质高雅的、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的良性教育生态。
□文/甄酉川 雨田
垒富配资-垒富配资官网-配资牌照查询-配资好评炒股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