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业垃圾摇身一变成为儿童维生素D3”“工业垃圾制造儿童面霜”“儿童神经酸被查出多种致癌物”……这些骇人听闻的标题想必让不少家长心头一紧,而它们其实是一种新型带货——“造谣式起号带货”。
\n如今,一些账号专挑儿童健康相关话题“下狠手”,通过发布所谓的患儿照片、伪造权威报道、发布夸张数据等手段炮制谣言,制造儿童用品“安全焦虑”。然后在这些视频后半段,画风一变,往往会推荐几款所谓“通过检测的合格产品”。
\n由此这种商业模式就清晰了,先制造焦虑,再吸引流量,最后收割家长。而被裹挟其中的,往往是本就敏感、紧张的家长群体——在“孩子健康不能赌”的心理驱使下,宁可多花钱,也不敢多犹豫。久而久之,谣言被不断放大,真相却被挤到角落,科学的产品标准与权威检测也被自媒体一惊一乍的危言耸听所取代。
\n这种内容的危害显而易见。受害的不只是家长的钱包,还在无形中侵蚀公众对正规检测体系和专业机构的信任,以至于人们对儿童用品产生巨大的信任危机,造成市场秩序的混乱。
\n针对这样的问题,显然不能袖手旁观了。像这种明显缺乏根据的内容,首先平台必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从内容审核、账号资质、广告标识到商品链接的溯源,都不应再给“擦边恐吓”“情绪绑架”留下操作空间,对屡次制造恐慌、虚假营销的账号,应当提高违规成本,比如禁言封号处理,并对实体信息做出识别,避免其换个马甲继续收割。
\n其次,监管部门也需要更主动地介入,将“造谣式带货”纳入更明确的治理范畴。对恶意编造、散布虚假信息并从中牟利的行为,依法追责、公开惩处,形成清晰的示范效应。只有让造谣者真正付出代价,才能遏制这条畸形产业链的蔓延。
\n而每一位网民,其实也可以对此类信息加强辨别。这类信息采用的并不是多么新鲜的手段。此前就有媒体报道,在社交平台上,不乏兜售此类“起号涨粉”教程的卖家,甚至有人声称“快速起号”“暴力起号”,价格8至70元不等,主要手段就是剧情摆拍、编造事件、虚构或夸大情节等。
\n在这一大背景下, “儿童用品有毒害”,也不过是一种新型的变种罢了,只是披上了“为孩子健康把关”的外衣,但背后挑动情绪、制造焦虑、内容虚构,这些内核都是一致的。
\n更令人警惕的是,这种模式一旦被验证“有效”,便极易被复制和滥用。起号可以模板化,恐慌可以流水线生产,谣言就成了一门“低成本、高转化”的生意。这既可以收割家长,也可以制造信息空间的混乱——可以想象,如果人们把儿童用品都视作“工业垃圾”,那么真正合规、安全的产品也将被一并污名化,市场只剩下猜疑与恐慌的回音,理性消费也无从谈起了。
\n因此,针对这种问题,既需要平台强化把关、监管明确红线,公众也可以提高媒介素养,尤其是要对这种“起号”套路有所预判。遇到那些动辄就是“触目惊心”“全网震惊”“千万别再给孩子用”之类夸张表述,或是靠几张模糊图片、几句“专家爆料”就下结论的视频,不妨多问一句:信息从何而来?是否有权威机构背书?是否存在明确的检测依据?而不是被情绪牵着走,急于“对号入座”。
\n信息时代,只有当更多人“反应”过来,选择不为“恐吓式起号”贡献流量,不被“造谣式带货”牵着节奏,这类以焦虑为燃料的生意,就终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
\n特约评论员 易之
\n上游评论投稿邮箱:sypl2020@163.com
垒富配资-垒富配资官网-配资牌照查询-配资好评炒股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